综合特约评论

揭秘国家级博物馆背后的考古“黑科技”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11日 21:11(上海时间)
点赞 0

山东大学博物馆是如何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其背后有着怎样的考古“黑科技”?本文将为您揭秘。

近日,山东大学博物馆(济南)吸引了众多游客。馆藏珍宝中,一块看似不起眼的陶片,却是国家一级文物。

据了解,这是1991年山东大学考古队在山东丁公遗址发掘的龙山文化晚期的文物。透过放大镜,5列11个神秘字符清晰可见,它们比我们熟知的甲骨文,还要早约800年。

“辨认文字时,我仿佛在与古人对话。”前往参观的游客感慨道。山东大学博物馆陈列宣教部主任沙晓红介绍,丁公陶片是国内发现最早的成句文字,对中华文明起源和中国文字起源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但是,你知道吗?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背后,有着山东大学考古人的“一铲一铲挖出来”的厚重与热忱。从20世纪70年代设立考古专业,到1995年正式开馆并发展至今,馆藏的上万件文物中绝大多数是由本校考古专业师生亲手发掘、修复的。

在青岛校区展馆,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王青推荐的是一套王莽改制时期的青铜权衡。“就是官府收粮称重用的大秤,最大的秤砣有30公斤,光从体量上完全称得上重器,它也是目前唯一正规发掘出土的王莽时期的度量衡。”

如今,山东大学博物馆正在努力发展成为更有力的文化载体。暑假期间,馆里观众络绎不绝,尤其是建筑面积超4万平方米的青岛校区新馆,文物、古生物、科技考古、雕塑艺术、文化教育名人等各种主题展持续升温,观众求知欲不断被点燃。

“每次去博物馆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博物馆就是一本历史书,每个文物都带来不一样的故事。”一名观客意犹未尽地说。

那么,山东大学考古人是如何完成这一“壮举”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焦家遗址,在那里,学生们通过田野实习,发掘中华文明起源的线索真相。

坐落于济南市章丘区西北20公里处的焦家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时期非常重要的区域——海岱地区最早的城址之一。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为数不多的由高校承担发掘的核心遗址,它承担着人才培养和文明探源的双重使命。

“自2016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新一批考古系的学生来到焦家遗址进行田野实习。”焦家遗址发掘项目负责人、山东大学本科生院院长、考古学院院长王芬教授介绍,“焦家遗址的遗迹种类很全,但不是很复杂,比较适合学生实习实践。”

学生带上工具走进这片与校园环境截然不同的土地,发掘中华文明起源的线索真相。一手拿着洛阳铲,轻轻地刮土切土;一手使用毛刷,小心翼翼地刷掉文物上的浮土……“考古特别是田野考古的魅力就在于不确定性,需要向下探索,才能得到答案。”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学生郎婧真说。

经过在泥土中长时间的摸索与尝试,郎婧真终于解开了“这团乱麻”,在近现代层、汉代层、东周层等文化堆积中成功画出了M412墓葬的平面结构,发现了拥有三层棺椁的高等级墓葬,为当时贵族阶层的形成提供了佐证。

“焦家考古团队积极探索,形成了以田野考古为根基,以聚落考古为引领,以科技考古为支撑,以博物展览为延展的‘课堂-田野-实验室-博物馆’四位一体考古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体系。”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唐仲明介绍。焦家遗址的考古实习,让考古学走出了象牙塔,在知行互进的实践中培养出数百名考古人.

因此,可以说,山东大学博物馆背后的考古“黑科技”是其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关键所在。通过对田野考古、科技考古等方面的重视和探索,山东大学考古人不断突破自己,推动了中华文明起源和中国文字起源的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如果你对考古感兴趣,欢迎来到山东大学博物馆,一起揭秘历史的奥秘。

参考链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