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如何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

随着学校迎新仪式的“科技化”,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正逐渐融入教育领域。但是,如何真正让这些高科技手段为青少年的科学启蒙服务?
开学季,各地学校迎新仪式“炫”出AI机器人迎接、机器狗搬运行李、“未来教室”等高科技,如小型“科技博览会”点燃学生好奇心,让科技从教科书概念变为可触可感的现实体验。然而,如何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又将如何为教育赋能?
山东大学数智化支撑研究院工程师李振介绍,今年开学,他们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入了迎新活动中。人形机器人能够完成招手、握手、比心、打太极等各种动作,同时借助大语言模型,可以与新生进行实时的问答互动。这不仅激发学生对于前沿技术的兴趣,也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自身的专业与机械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跨学科的融合。
在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的“未来教室”,学生们被分成若干个小组,跟着信息科学老师一起“初探人脸识别”。学生们通过几个互动小游戏了解人脸识别的关键要素,比如通过不同角度、是否戴口罩等,来检验机器能否识别成功。据了解,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学,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小学全面开启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各学校每学年将开设不少于8课时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到2027年实现AI通识教育全学段全覆盖。
兰州大学团委工作人员王文强表示,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也将肩负起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责任,培养更多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卓越创新能力与跨学科视野的高层次人才,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融入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于科学和技术的兴趣,也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教育机构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要如何确保这些高科技手段真正为青少年的科学启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