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戏水安全须知:警惕“沉默”的溺水者和“泳池病”

每年约有36万人死于溺水,儿童占45%左右,成为1至1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同时,戏水也可能引发“泳池病”,包括皮肤疾病、耳朵相关疾病和呼吸道疾病。
随着暑假来临,游泳池、小河边和小区喷泉边都聚集着不少小朋友。虽然水可以带来清凉,但同时也要注意安全,因为溺水已经成为儿童意外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据了解,每年全球约有36万人死于溺水,其中45%左右是儿童。在中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溺水失去生命,农村儿童的死亡率是城市儿童的5倍。这些令人惊讶的数字提醒我们,在戏水时必须绷紧安全这根弦。
很多人以为发生溺水的人会大声呼救、不断挣扎,但实际上,人在溺水的情况下往往无法发出声音,被称为“沉默”的溺水者。医生介绍,溺水者因为呛水造成喉头痉挛,就像喉咙“自动上锁”,想呼救却发不出声音。同时,双手本能地向下压水,所以也无法挥舞双手求救。如果孩子在水中无声无息,往往是危险来临的时候。
一旦发生溺水,应该怎么办?专家介绍,一定要抓住黄金四分钟。儿童溺水后4分钟意识丧失,随着时间的增加,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也在增加。在施救时,不要倒挂拍背、奔跑摇晃,而是放在岸边,大声呼唤,如果发现孩子没反应,请周围的人帮助呼叫120,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
除了溺水风险,戏水还可能引发“泳池病”,包括传染性软疣、脓疱疮、毛囊炎等皮肤疾病,以及耳朵相关疾病和呼吸道疾病。为了避免这些疾病,可以通过选择卫生达标的游泳池和水上乐园,并注意观察泳池水质。
预防“泳池病”归根结底还是要选择卫生达标的游泳场馆。在判断水质是否达标时,可以查看水面清澈程度、看得越远,说明泳池的清澈程度越好。同时,也可以通过打起水花,如果这些小水泡能在10到15秒内自行消散,就说明池水的氧化能力是可以的。
最后,要特别注意的是,儿童溺水事故90%以上发生在看似安全、熟悉的环境中,因此,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公共场所,都必须保持警惕。通过了解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孩子们的安全,让他们在夏日戏水时真正感受到快乐和清凉,而不是危险和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