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健康警世录:中医养生遇上科普防护

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发布的一系列健康贴士,让公众又一次陷入了“养生”和“科学防护”的思考漩涯。从伏天晒背到肝病调理,究竟如何科学地度过这炎热的夏季?
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围绕“伏天晒背”、“肝病调理”、“防暑降温”等热点话题,为公众送上一份贴心的“健康锦囊”。然而,这些看似贴心的建议,却让人不禁疑问:在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医养生和科普防护如何找到平衡?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张振鹏提醒,晒背虽有益,但并非人人适合。那么,哪些人适合“伏天晒背”呢?答案是:对于平日表现为畏寒怕风、怕凉的虚寒体质者,可适当晒背。但需注意选择合适的天气和时间段,避免在天气炎热、阳光直射的情况下久晒。掌握好晒背时长和频次,先从5至10分钟开始尝试,慢慢适应后可逐步增加至每次15至30分钟,每周2至3次即可。晒后避免直接洗冷水澡,也不要直接吹风扇、空调冷风或进入温差大的空调房,让体温自然恢复。同时,应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喝冰饮。
在防暑降温方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研究员李树强建议户外工作者做到三个“主动”预防中暑:主动防护,包括穿戴防晒装备;主动休息,尽量避开高温时段、增加休息频率和时间、休息时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主动补水,要少量多次,保持水分和电解质平衡。出现中暑症状怎么办?专家建议,如果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等先兆中暑症状,要及时到阴凉通风的地方安静休息,补充水分和盐分。
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呼吁公众关注权威信息,践行健康生活方式,让科学为夏日健康保驾护航。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找到真正可靠的健康信息呢?
在中医养生和科普防护之间,究竟应该如何选择?答案是:两者并不冲突。通过对中医养生的理解和科普防护的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度过炎热的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