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特约评论

高校毕业生就业新策略:如何让“求职难”变成“offer多”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9月14日 19:11(上海时间)
点赞 0
高校毕业生就业新策略:如何让“求职难”变成“offer多”

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相关部门推出创新性举措,如见习基地、职业指导等,但仍面临挑战。

随着2025届高校毕业生陆续走出校门,各地人社部门纷纷开展服务攻坚行动,以帮助尚未就业的学生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在重庆市巴南区,一份名单上有1294名截至7月底还没有就业的学生。通过基层社区到街道、就业服务外包公司、区级部门的紧密配合,发现这1294名学生中,有589人陆续找到了工作,对于剩下的705人,相关负责人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结果显示,60%~70%的毕业生有求职意愿,而10%在见习期。

湛宣姣介绍,他们会将毕业生的意愿进行归类,再把相应岗位定期推送给他们。除了建群工作与信息摸排工作是同步开展的,重庆市巴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人才中心主任朱清宇表示:“我们会根据他的特色,帮他推荐适合的岗位。如果他们在技能上有欠缺,我们还有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就业的技能。”

此外,当地人社部门还把就业服务下沉到街道社区,一起帮助毕业生和他们的家长转变观念,积极就业。例如,“莲心服务站”进行了一场特殊的院坝会,邀请了心理辅导老师、职业规划师等,为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与他们的家长提供指导。

除了这些现实问题外,一些毕业生的“缓就业”的原因也来自对考公考编的执念。面对家长和学生的困惑,院坝会邀请了已经就业的毕业生分享自己从见习到入职的故事,并让职业指导师进行指导。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明确提出了“1131”的帮扶要求:建立实名帮扶台账机制,及时提供至少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截至目前,重庆市巴南区已经建立了153家见习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搭建起通向职场的过渡平台。

通过这些努力,部分毕业生开始从“求职难”转变为“offer多”。然而,人社部门表示仍面临挑战,需要持续关注和解决。

相关标签

教育社会

参考链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