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牛鼻子”:如何应对当前的就业压力

近期数据显示,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95万人,但就业压力仍然较大。要稳就业,稳企业是关键一环,同时需要持续关注重点群体就业需求,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外部形势复杂严峻、国内需求不足等挑战,但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9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8%,快于时序进度。然而,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尤其是制造业人才需求缺口接近3000万人,传统行业及文科类专业人才供给过剩的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
要稳就业,稳企业是关键一环。民营企业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是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因此,要持续优化民间投资的营商环境,大力破解民间投资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民营企业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创造新就业。同时,对稳定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企业,要给予社保补贴、税费减免、就业补贴、低息贷款、扩岗补助、项目拉动等政策支持,激发就业市场活力。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对于这部分群体,我们需要持续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稳定公共岗位规模,用活用好就业促进政策。例如,对招用毕业年度及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社会组织,可参照企业享受一次性就业补助政策;对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国有企业,延续实施一次性增人增资政策。同时,需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并举,降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此外,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需要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落实贷款优惠、税收优惠和培训补贴、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政策。增设或购买公益性扶贫岗位,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避免出现零就业家庭,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数字经济时代,求职者要做到终身学习,才能够与时俱进,更好匹配职业需求。政府应因势利导,建设数字化培训平台,持续规范开展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实现更高质量就业。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才能真正抓住稳就业的“牛鼻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积力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