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特约评论

北京市人社局曝光就业陷阱:四大黑招侵害劳动者权益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11月10日 12:45(上海时间)
点赞 0
北京市人社局曝光就业陷阱:四大黑招侵害劳动者权益

近日,北京市人社局联合多部门公布2025年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典型案例,揭露了“招转培”、无证中介、非法培训等就业陷阱。这些违法行为侵害劳动者权益,涉案金额最高达近百万元。

北京市人社局表示,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些针对求职者焦虑心理设计的陷阱已成为侵害劳动者权益的高发区。四大“黑招”包括“招聘—培训—贷款”的连环套、无资质中介的虚假承诺、超期经营的劳务派遣等。此次公布的典型案例揭开了就业市场中的多种侵害劳动者就业权益的违法行为。

这些违法者能够精准把握求职者的心理弱点特点。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招聘平台发布软件开发岗位信息,许诺月薪过万,吸引求职者投递简历。面试时却以“技术不达标”为由,将其推荐至关联企业参加培训,表示“培训合格即直接录用”。毕业生小张缴纳8000元培训费后发现,所谓的“就业指导”仅是批量投递简历,承诺的录用更是无从谈起。

北京市昌平区人社局执法人员指出,这类骗局利用了求职者对高薪的渴望和对行业认知不足的弱点,通过“先就业后付费”等模糊表述混淆视听。无证经营的“黑中介”则以更低成本获取利益。北京某人力公司在未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的情况下,通过微信公众号开展网络招聘长达4年之久。

针对这些就业陷阱,北京市启动跨部门专项行动,通过“精准摸排+从严处罚+公开曝光”的组合拳,全力净化人力资源市场环境。专项行动采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执法人员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违法线索,对网络招聘平台、校园周边中介机构等重点领域开展突击检查,减少对合法经营主体的干扰。在案件处置中,执法部门坚持“零容忍”原则,依法从严从重处罚。

北京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专项行动成果,对违法企业实施联合惩戒。同时提醒广大求职者,就业之路无捷径,唯有提升自身技能、增强防范意识,才能在求职过程中规避风险,实现高质量就业。

对于求职者来说,资质核实是防骗的首要关卡。职业中介机构必须持有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劳务派遣单位需具备有效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职业培训机构则应取得民办学校办学许可,对短视频平台等非正规渠道的招聘信息需格外警惕。针对网络招聘岗位,可通过企业官网、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用人单位注册信息。

求职者面试时若被要求缴费、办理贷款或购买设备,应立即终止应聘,并保留聊天记录、缴费凭证等证据,及时向人社部门或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对“高薪保底”“包过拿证”等不切实际的承诺,要保持理性判断,通过行业协会、在职员工等渠道核实信息真实性。

参考链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