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特约评论

第五届大湾区艺术节:艺术如何从殿堂走向街巷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11月4日 22:38(上海时间)
点赞 0

本届艺术节以打破边界的实践,让艺术润泽日常生活,探讨传统与当代的融合,以及技术赋能对艺术的影响

第五届大湾区文化艺术节落下帷幕,这个月长的活动掀起了全民参与的文艺热潮。超百场精品演出、18场艺术展览、150余场公益文化活动轮番上演,让人们思考:艺术如何从殿堂走向街巷,浸润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本届艺术节以一系列打破边界的实践做出解答。豫剧名家李树建带来了沉浸式小剧场版《清风亭上》《程婴救孤》,创造性地融入河南曲艺喷空元素,降低了非豫剧观众的理解门槛。京剧名家史依弘在佛山献演《锁麟囊》时,粤语俚语的即兴融入,引发本地观众强烈共鸣。

技术赋能也让艺术的“破圈”效力实现了几何级放大。李树建的沉浸式演出通过多平台直播,一些片段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超千万次。“直播间里的点赞,就是新时代的掌声。”传统艺术不妨“两条腿走路”——既借力直播、短视频吸引年轻受众,也坚守经典复排的艺术本真。

除了“演”给观众看,邀请观众一起“聊”也成为消除神秘感、建立情感连接的关键。在本届艺术节特设的“艺韵和鸣”艺术讲堂上,南北戏曲名家齐聚,共议“守”与“破”的命题。粤剧名家曾小敏提出“双灵魂共鸣”,强调戏曲与其他媒介融合需守住本体;粤剧名家倪惠英则倡导“分类创新”,主张传统戏守正、新创剧大胆融合。

本届艺术节也通过“观演团”、征文、惠民票等举措,推动艺术从“盛宴”化为“日常”。资深剧粉京洛(化名)辗转穗深各大剧场,花费1000多元连看9场演出,直呼“这波精神消费特别值得”;广州大学研究生吕宛凌在观赏广东汉剧《牡丹亭·情缱》与香港竹韵小集粤乐音乐会后,感觉“更直观地理解了岭南文化的深度”。

大湾区正书写着一部艺术与公众共同成长的动人故事。

参考链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