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特约评论
水患变水利:淮河岸边的乡村振兴故事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8月21日 21:38(上海时间)
点赞 0

通过发展适应性农业,阜南县将水患变成水利,实现了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位于淮河岸边的安徽省阜南县蒙洼蓄洪区,曾经饱受水患困扰。然而,当地政府并没有放弃,而是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将水患变成水利。
记者探访了阜南县老观乡康湖村的一处芡实种植基地,这里曾经主要种植小麦和水稻,但由于地势低洼,容易积水,产量不高。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当地将芡实、莲藕、水生蔬菜等作物引入到蓄洪区的低洼地里。这些作物不仅能够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还能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如今,这里的4000多亩芡实陆续开始采摘,每年亩均产值6000多元,部分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和务工实现人均年增收3万多元。
在另一个案例中,我们看到四川宜宾如何通过筑牢生态屏障、守护一江清水,来实现乡村振兴。通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等措施,当地持续改善了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不仅保护了自然资源,还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从宜宾三江口上空俯瞰,金沙江、岷江在此汇流成长江,壮阔东流的景象令人惊叹。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需要当地居民的参与和创新精神。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实践,我们可以将水患变成水利,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