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虚假司法案例引发司法公正担忧
近日,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商事纠纷案件中,原告代理人提交的参考案例被发现是由AI生成的虚假信息,引发了对司法公正和AI应用伦理的担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在法律行业中的应用日渐增多。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近期,一起商事纠纷案件中,原告代理人提交的参考案例被发现是由AI生成的虚假信息,这一事件引发了对司法公正和AI应用伦理的广泛讨论。
据悉,这起案件涉及股权代持问题,原告代理人在庭后提交的书面意见中引用了两个所谓的“参考案例”,但经承办法官核实,这两个案例竟然是完全虚构的。进一步调查发现,原告代理人使用AI工具生成了这些虚假案例,并直接提交给法院。
这起事件引发了人们对AI在法律行业应用中的质疑。虽然AI可以提供高效的辅助,但其生成的信息若没有经过严格核实,就可能导致司法过程中的混乱和不公正。承办法官郑吉喆指出,人工智能语言模型虽然具有强大的生成能力,但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极有可能生成误导性甚至虚假的信息。
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法律从业人员需要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查,确保信息来源可靠、内容真实准确。同时,人民法院也应加大审查力度,运用技术手段和专业知识,对当事人及代理人提交的参考案例等资料进行严格甄别。
此外,识别AI生成的虚假案例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真实司法案例的案号通常具有随机性和连续性的特征,而AI生成的案例往往呈现刻意规律化的特点。其次,当使用者明确输入案件细节后,AI生成的案例可能过于贴合需求,事实细节、论理结论可能与使用者需求高度重合,呈现人为定制化特征。最后,大语言模型生成裁判文书存在局限,在限定结果时,AI虽能通过整合现有资源输出裁判理由,但常出现“AI幻觉”现象。
在司法领域中,公正和诚信是至关重要的。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渐普及的今天,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对其生成的信息进行严格核实,以确保司法过程的公正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