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300元以下的“真羽绒服”:行业猫腻与消费者心结
随着冬季来临,羽绒服销售进入旺季,但低价是否一定意味着低质?行业专家揭露了羽绒服的真实成本构成和潜在的“猫腻”
最近,一则“300元以下买不到真羽绒服”的话题,让不少消费者陷入选购焦虑。那么,低价是否一定意味着低质?一件羽绒服的成本到底是多少?价格是不是判断羽绒服真伪的唯一标准?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以了解羽绒服行业背后的“猫腻”。
根据中国羽绒工业协会信息部主任祝炜的介绍,羽绒服的核心成本包括羽绒原料、面料辅料和人工三方面。此外,还有设计开发、仓储物流、渠道营销和税费等。不同类型的羽绒服在充绒量上也有较大差别。通常情况下,若填充物为鹅绒,羽绒成本占衣服核心成本的35%至70%,一般为一半左右;若为鸭绒,则占核心成本的15%至65%,一般为三成到四成。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出,一件填充90%含量的白鸭绒、填充量150克的羽绒服,羽绒原料的成本约为63元至82.5元,加上面辅料和人工,其核心成本为126元至247.5元。“这仅仅是核心成本,如果算上其他成本,这件产品合理售价不太可能低于300元。”祝炜表示。如果充绒量更多、填充的是鹅绒或更高蓬松度的羽绒,成本还将更高。
那么,低价是否一定低质?事实上,市面上也涌现出很多性价比高、物美价廉的羽绒服产品。譬如厂家为推出新品对旧款库存进行让利促销,或是充绒量较少的轻薄羽绒服、婴幼儿羽绒服,以及填充绒子含量较低的灰鸭绒羽绒服等,也可能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而出现价格浮动。
但是,“填充物以次充好”是羽绒服行业的常见问题之一。近年来,一些非羽绒的保暖填充料通过使用“羽绒棉”“科技绒”“生态羽绒”等名称,让消费者误以为是羽绒,以抬高产品售价。“用飞丝冒充羽绒就是典型的以次充好行为。”祝炜介绍,飞丝是从绒子或毛片根部脱落下来的绒丝和从毛片羽面脱落的单根羽丝,相较于立体球状结构的绒子,线性结构的飞丝蓬松度相对较低,保暖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这一行业问题,今年9月,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组织制定的水禽丝及制品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这一标准将“绒丝”“羽丝”改称为“水禽丝”,杜绝将水禽丝产品标注成羽绒产品售卖,让羽绒制品和水禽丝制品泾渭分明,避免给消费者造成混淆,保护消费者权益。同时,也能有效规范“水禽丝”的生产加工,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总之,虽然低价未必低质,但对于明显不合理的低价陷阱,消费者还是要擦亮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