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特约评论

教育部倡导中小学设立"无作业日": 一步一步拯救学生的童年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30日 06:38(上海时间)
点赞 0
教育部倡导中小学设立"无作业日": 一步一步拯救学生的童年

针对中小学生面临的过重学业负担和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部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这一举措旨在减轻学生的压力,提升他们的心理韧性和免疫力。

近期,教育部发布了十条措施来应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阶段性特点和突出问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这一举措的提出是为了有效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并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

除了"无作业日",教育部还提出了其他几项措施,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习体验。例如,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都是为了缓解学生和家长的升学焦虑。同时,教育部还强调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以加强学生对生命、青春期和挫折教育的了解,提升他们适应环境、调适情绪、应对压力的能力。

此外,"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也是一个关键措施。通过鼓励学校与社区合作开放周边运动场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活动机会,这不仅能增强身体健康,也有助于改善心理状态。同时,严格执行睡眠管理规定,防止学业过重和无序竞争挤占睡眠时间,对于保障学生充足的休息时间也是非常必要的。

教育部的这些措施不仅关注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还着眼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例如,规范管理智能终端产品,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用网习惯,减少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对心理和身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最后,这些措施还包括关心关爱特殊学生群体、建立监测预警和干预机制、推进实施全员育心制度等方面。通过这些举措,教育部希望能够从多个角度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健康和支持的学习环境。

在结束时,我们可以看到,教育部的这些措施体现了对学生心理健康和整体发展的重视。通过减轻学业负担、加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鼓励体育活动、保障充足睡眠时间以及培养健康用网习惯等方面的努力,旨在让中小学生拥有一个更平衡、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相关标签

教育社会

参考链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