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新思路:如何通过 "时时放心不下" 的责任感筑牢安全堤坝

面对严峻的洪涝灾害,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应对?本文从 "时时放心不下" 的责任感出发,探讨了筑牢防汛安全堤坝的新思路。
近期,华北、华东、东北等地区持续遭遇强降雨,引发严重洪涝和地质灾害。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防汛抢险救灾各项工作,全力搜救失联被困人员,果断转移安置受威胁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面对极端天气,必须拧紧思想 "安全阀",坚决克服麻痹侥幸心理。根据水利部信息显示,今年入汛时间早,水旱灾害极端性特点突出。强降雨过程频繁,中小河流洪水频发重发,导致广东怀集、贵州榕江等地反复受淹。
在应对极端天气时,必须树立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坚持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各级各部门要清醒认识灾害风险的严峻性,切实扛起 "保一方平安" 的政治责任,将防汛责任层层分解到具体单位、岗位和人员,确保人人有责、各负其责。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做好防汛应急工作,关键在于预案周详、准备充分。针对今年汛情新特点、风险新变化,应当及时修订完善各级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特别是细化人员转移避险方案,确保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事前要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对江河堤防、水库塘坝、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城市低洼易涝区等重点部位进行拉网式排查,发现问题立行立改。事中要密切监测雨情水情汛情,强化会商研判,科学果断决策。一旦险情发生,须迅速启动应急响应,高效组织抢险救援,全力搜救失联人员,及时转移安置群众,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从长远看,筑牢防汛安全堤坝,还须增强城市韧性。传统城市排水系统在暴雨面前常显不足,易引发内涝灾害。在城市更新行动中,应当积极建设海绵城市,增建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调蓄池等设施,从而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延缓洪峰形成,降低内涝风险,同时促进雨水资源化利用和地下水补给,切实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