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特约评论

让科学普及“活”在生活里:高校科普活动成效显著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24日 20:36(上海时间)
点赞 0
让科学普及“活”在生活里:高校科普活动成效显著

安徽师范大学以“科普阵地+志愿队伍+特色活动”三位一体模式,开展多样化的科普活动,将实验室里的高深知识变成了社区广场上的互动实验、商场里的数智体验、中小学课堂上的趣味课程,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做出贡献。

近日,在安徽芜湖市一座大型商场的活动区,一个7岁男孩盯着“电磁悬浮”展台上的金属圆片,眼神里满是好奇。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志愿者吴佳怡用“磁铁和电流交朋友”的比喻,把磁场原理讲得通俗易懂。这场热闹的科普活动,是该校“大科学教育”走出校园、融入生活的生动缩影,更是该校“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的具体实践。

安徽师范大学以“科普阵地+志愿队伍+特色活动”三位一体模式,把实验室里的高深知识、标本馆里的珍贵藏品、课堂上的前沿理论,变成了社区广场上的互动实验、商场里的数智体验、中小学课堂上的趣味课程。目前该校已入选中国科协高校科普品牌示范工程(高校星火馆)试点高校。

“自然里的科学课”项目持续探索“室内科学探究——户外科创体验——研学科学考察”三段式体系。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硕士生汪立俊已参与并主导了十余场“城市与自然目的地”的主题科普实践,他所设计的“叶片的秘密”科学课程,就遵循这样的逻辑——先在教室用显微镜看叶片切片,再到公园采集不同叶片对比,最后用叶片做“植物标本画”,既弄懂了叶脉运输养分的功能,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安徽师范大学依托“化学+”交叉学科群优势,进一步整合了生物标本馆、天文馆、地质馆等十余个实体场馆资源,成立“安徽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开发了“VR云观展”系统。即使不能到现场,公众也能通过手机“走进”生物标本馆,全方位观察7万余件生物标本,聆听白鱀豚、扬子鳄等珍稀物种的保护故事;或是“置身”天文馆,模拟观测星空,了解行星运行规律。

参考链接:查看